“心外无物”就是这两部分内容从未在我们的“电脑”中留下任何痕迹。发表时间:2021-08-06 20:18 回到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上来说,如果我们抛开那些玄乎的名词,而是用一套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使用的系统来解释就简单多了。如果我们把自我比喻成一台“电脑”,心是其中最核心的“存储器+数据库系统”。“心外无物”其实简单说就是:一些我们自己未知的事物从来就没有在“心”这个“存储器+数据库系统”中出现过,这种从未存在又包括两个部分: 一、数据库中的对应文件夹; 二、对应文件夹里面的相应资料。 “心外无物”就是这两部分内容从未在我们的“电脑”中留下任何痕迹。 而对于我们的一般都没有见过的曾祖父乃至更久远的祖先,他们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一直没有接入过我们自己“心”的这个存储器和数据库系统。只不过我们都默认肯定是有祖宗的,因此在我们“心”的数据库系统下面有一个“默认”的“祖先”文件夹,但是这个文件夹一般来说都是空的,运气好的,比如我们的曾祖父,会在“祖先”文件夹项目单独立出“曾祖父”的子文件夹,而里面的相关资料只能是通过我们父母乃至祖父母的回忆才能有一些资料,如果运气更好,有相关的影响资料,那么曾祖父就像“岩间花树”一样立刻明亮起来。如果没有影像资料,那曾祖父也许也仅仅就是那个默认文件夹下面的一个空空的子文件夹而已。 我们的曾祖父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世间那么多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事物呢,比如此时此刻,美国中部堪萨斯州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中的一家人也许正在准备午饭,对于我而言他们就是我的“心”外之物,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北京现在的一个正在敲字的人更是“心”外之物。也许除了他们那个小城市,他们一家人真是“心外无物”。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在我的理解中是针对着朱熹的“格物”理论的。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 我感知之外的世界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在我的心中。没见过曾祖父,如果他的思想如果传递下来了,那他就存在在你的心中。 “心外无物”与“我思,故我在”,缸中之脑是一个道理。我们永远无法证明自己见到听到的“物”是独立存在到,物是大脑由六根接收和加工后的信息,但并不能区分信息是六根以外的。 “物”的名称,在我们脑海中只是概念,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与实际物体相对应,“物”的名称的存在是沟通的需要,而不是自然天成。 比如说,世界上没有一匹“马”,我们只能说眼前的这匹马怎么样怎么样,而没法泛泛的谈所有的马,每匹马都是不同的,故有“白马非马”的说法。 “曾祖父”实际是个称谓,一个代名词,而实际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那个人已经离开人世,已经不存在了,他曾经的存在对自己也没有任何意义。仍然存在的是“曾祖父”这个概念以及它带来的虚拟印象。 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投影。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我想并不是说万物不存在,而是说,万物在你的心里只能以你认为的那样存在: 1-如果你意识不到、注意不到一个事物,那就不知道其存在,这是“超验”的,它在你内心的状态就是“不存在”。比如对于热带雨林的原始人,“量子”是不存在的。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黑洞这个事物是存在的,但黑洞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就是无法想象的,属于不存在; 2-看你用感官扑捉到一个事物,它只能以你的观察角度和对特征的把握习惯为基础存在,比如你看到一朵花,只注意到是红色,那这朵花就以“红花”的状态存在了。但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是以玫瑰红、底部泛白、六朵花瓣、其中一个花瓣有些枯萎、花蕊是黄色的状态存在的; 3-当你有意识想象一个并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鬼魂,它的存在就完全依靠你的想象,只在你的内心存在。你睡着了、生命结束了,这些事物就不存在了。“单恋”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挺惨的,呵呵。所以,爱要大声说出来。 如果我们对一个东西从来没有认识、也没有人对我们说过,那么它在我们的意识里是不存在的。比如”上火”的概念在西方人的脑中就是不存在的。 古人对氧气并不认识,他们也不觉得有氧气的存在。 如此来说“心外无物” 确实如此,你不能认知和不曾听说的东西并不存在于你的世界。 而我未曾见过的曾祖父,我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我的脑中里有曾祖父这个概念,也听过父辈们对曾祖父的种种描述。 我们没有见过的事情如何肯定它存在?比如没见面的曾祖父。我想可以像探案一样构建证据链。那怕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但总会留下在世间的印记。比如由父亲讲述曾祖父的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对同时代人的记录,都能把无法亲眼目睹的人或事件以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再次呈现出来,然后我们再加上想象和猜测把拼图补全。这种重建不能百分百还原真实情况,但它成为我们的观念和认知,成为一种新存在 今日思考: 1,对"心外无物"的理解 心经上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一切我们所理解的"物"都是外尘在众生六根中的显现,比如说文中提到的色彩,在狗的眼里只有黑白灰,在人的眼里有基于三原色的成千上万种组合,而在皮皮虾眼里,则是人类无法理解的色彩世界(有科学研究皮皮虾的视觉色域,比人类大出非常多)。再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一个女人,可能讨厌她的人会觉得她很丑陋,而爱慕她的人则会把她看成天仙一样。而对于不认识她不知道她的人来说,这个女人则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物"的体现,离不开"心",所以对于每一个众生来说"心"以外都是"无物"的。 2,延伸思考 那么,正是因为,每个众生都被自己所感知的"物"所局限,也就是有了前文中所说的不与夏虫语冰,不与井蛙语海的故事,那么便不难理解众生都有些分别念与我所执着,"无明"的烦恼也由此而来。那么修行人所体验到的,梵我合一,是不是便是破除小我,体悟通达到实像的境界呢? 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外在事物不存在,而是它是否被我所关注,并对我产生影响,只有进入我内心世界的才是“物”。 某种程度上,心外无物可以视作一种过滤机制,将大千世界的姹紫嫣红予以筛选,从而避免群体间的纷争,以及减少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 心外无物的命题,与得到一贯宣传的“要关注自己的成长”类似,着力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超凡入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