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这种实体很奇怪,因为宇宙大爆炸是从无到有创造了空间发表时间:2021-05-12 20:07 答:1.被打分散,那不是正常人的能力范围。是用肉身力量无法完成的事儿。不分散,是元气还在,本神还在,元神没散。 2.因为形成后天肉身的意识、因缘、因果、业力等都是和合的,所以风就聚拢。如果这一切都完成了,意识放弃了自己,一切就都分散了。那时候风就是分散你的。 3.能。能不能被接受,不是理论本身是否正确,要看说这个理论的人是谁。人被接受了,理论同时也会被接受,不管理论正确与否;人被否定了,理论再正确也不会被接受。 佛教关于“极微”的思想实验很有趣,如果再加上实证主义精神,估计就演变成“佛教物理”了。 空间这种实体很奇怪,因为宇宙大爆炸是从无到有创造了空间,空间是可以弯曲,拉伸的,如果空间可以压缩,那么我们就能实现空间跳跃。需要的时间就是佛教里面的“刹那”。 昨天我在笔记里,刚刚在“微观体积”中思考了“无观察难认知”的问题,今天的课文里《大毗婆沙论》就给予了反击。 《大毗婆沙论》用了类似几何证明的逻辑推理,得出了“极微有隙”的结论,推理的起点该是类似几何学的公理假说,从课文中整理出来主要的前提假说有:1.同质的极微相接触一定会合成单体;2.单体不可分割。 相比很符合现代科学的结论“极微有隙”,这两个前提似乎缺乏“不证自明的公理性”,还有,佛学的其他重要结论也能由这两条前提全部推理得出吗? 看来只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不一定能进行可靠有效的思辨,只有逻辑+固定前提时,才能得出各种与前提同等可靠的结论;而既定结论+逻辑,会发展出层层叠叠与结论同样可疑的前提。 天主教基督教下的神学思辨,也有这样的麻烦吗?似乎没有,因为他们没有“缘起性空”这种既定的世界观,世界是上帝造的,但世界是什么样,上帝是如何设计的,摩西没说耶稣也没说。上帝造了光,所以所有对光的研究都是对上帝的颂扬,无论是观察预测天体运行,还是设计机械工具,在达尔文之前,科学发展最多否定当前教派,几乎没有否定上帝的麻烦。 佛陀本人的科学性,是否限制了其后人的自由? 前两个问题,是关于佛学如果解释:集合体在注定离散前的短暂稳定性,想到生物学中,生物提高和维持有限时空的有序性,但加速了整个宇宙的无序性。有相关的佛学论文吗?等明天的课。 最后一个问题,《大毗婆沙论》一定曾被部分佛学上层知识份子认同,否则也不会被记录翻译,流传到今天;但应该没有依靠这种“科学性”在印度大辩论中胜出,因为不但佛教整体在印度式微了,而且佛学正法也在其他佛教区域式微了,毕竟,既艰涩难懂又没啥现实实用性的东西,能让什么人动心呢?有闲而又无忧。 如果我打了你一拳,你为什么没有被我打散成无数个极微呢?退一步说,就算我不动你,你为什么没有分散呢? 答:没有打散是因为:①你的极微没有接触我的极微,②我是因缘聚合的众多极微,你打一拳只是一微少的因缘。 没有分散的原因是因缘和合在当今这个刹那的作用。 但为什么风能把你聚拢,而不是把你吹散呢? 答:因为四大共同的因缘聚合作用能把你聚拢。但只有风没有其他三大的共同的因缘聚含就不能把分散。即你的聚合和分散是四大共同的因缘作用,单一的风大不起作用。 《大毗婆沙论》提出这些惊世骇俗的理论,在古代印度真的能被人接受吗? 答:在古代印度只被少数人接受,即佛陀的信徒们接受。 1、“印度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佛教在三个国家发展的不同。”我大概是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同为亚洲人,以前咨询公司里印度人的职位普遍比中国人高的原因了,以前有人归结为是因为印度人说英语,理性分析思维的侧重也有很大关系。相对古印度“真理越辩越明”的模式,中国人更倾向于“真理不说自明”的观点。可能中国人在论述道理时喜欢引用文人的缥缈感性之说,基本不会有理性分析,更喜欢“玄妙”的那种感觉,所以往往真正明白的也不说,自然也不会有分享扩散的可能,明白都是揣在某人肚子里的,自然发现对错也只有自己明白。当然,实际上因为宗派之争,佛法在印度实际也是经历被排斥之后又慢慢复兴的过程。 2、理论研究的科学方法一般是,引经据典理性逻辑的定性思辨过程,再有实证分析的数据定量分析,基本就可以盖棺定论了。当然,哲学和现代科学也承认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据说现代科学往往是先有数学推演可能,再着手探索真相去验证。所以很佩服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古人只凭想象力和思辨的逻辑推演能把佛陀的三言两语中的道理分析清楚的精神。把学佛法作为思想实验可以防止得老年痴呆症,还可以顺便恶补下高中没有学透的物理化学生物马列数学等学科。以下是对“极微不触”“有为法”等能解释“生灭之道”的科学依据进行恶补的结果: 马克思基本理论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理相对论理解空间、时间和物质的关系: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没有无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无空间和时间的物质。速度和时间是相互结合互相关联的。速度不变,时间变慢,体现物质的空间性。时间不变,速度变快,体现物质的时间性。光速不变体现了物质的空间性,引力现象体现了物质的时间性(逻辑性)。就像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那样,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你会发现物质有时体现波动性,有时体现粒子性。 3、关于四大中的“风”的聚合原理,我能想到的就是“龙卷风” 4、还有一个问题:《大毗婆沙论》提出这些惊世骇俗的理论,在古代印度真的能被人接受吗? 我看只凭论文很难被宗教林立的古印度人接受。看佛教在印度的介绍:在近代,佛陀被印度人尊敬,但佛法被称为外道很长时间都是被印度排斥的。 为什么“你”不会被风吹散。因为“你”是一个概念,我只是为了方便刚好把不会被吹散的那个聚合体定义为“你”,其实“你”坐在我面前,“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你早上拉的shi已经被冲到下水道,你昨天剃的头发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而我没把这些东西归纳到“你”这个集合概念里罢了。如果我把你的气场、周边的空气也归纳到“你”这个集合里,“你”当然早就被吹散了。 “第一个问题:拳打不散”——按照《大毗婆沙论》的观点,应该是组成一个人拳头的极微与组成另一个人身体的极微并未完全接触。 亦或是我们的感知只在日常的时间量度中有效,在刹那级别的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感知,也许解体了再组合起来也说不定。因为不接触不意味着不发生作用,比如我拿铁勺子,手并不与勺真正接触,否则勺子会成为我手的一部分,但勺子也确实被我拿起来了。 “第二个问题:自身不散”——身体是极微的集合,因缘际会在这一刹那形成这个身,与上一个刹那的过去身,下一个刹那的未来身都在各自的刹那中存在着,我们能感知的,只是身体聚合的状态,这个状态一定是被某种力量维持着,不会说散就散。 “第三个问题:风吹不散”——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层面。 一是这里的“风”与“地水火风”中的风并非是等同的概念,“四大”中的风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微粒之一,恒常不变,不能感知,不能被观察到,只能尝试理解。而吹风的风是具体的一种现象,一种实物。现象是无法撼动本质的。 二是因为万物因缘而生,生老病死受业力掌控,在缘尽之前,外力无法破坏。也就是说在流变过程中,维持个体存在的力量大于破坏的力量,这个身体就不会消散。这里所说的维持身体存在的“风”,就是四大中的风元素,而非大风的风。 “第四个问题:是否难以接受”——应该是很难接受的吧,无论是《大毗婆沙论》的“实”与“有”,还是《金刚经》的“空”与“无”,都是反直觉、反常识、反感官体验的。这种纯思辨的学说在科学、教育极大普及的今天尚且让人大感烧脑头痛,放在古印度,很可能被认为是胡说八道,最后沦为少数智者和有闲阶级的智力体操,难以被普罗大众接受。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世俗化,并被政权改造利用,虽然改头换面,穿凿附会的地方很多,但香火得以延续至今,也称得上是佛法的幸事。 我打你一拳就是我对你施加了一个“力”,而因为“风”的作用,我的“力”没有超过“风”对你施加的“聚合力”,所以你没有被打成极微。如果我施加的“力”足够大,或者“风”足够强,能够抵消“风”对你的“聚合力”,那么理论上你就会变成极微。 另外再开个脑洞,如果我的“力”足够抵消“风”的聚合力,那么我手上的某些极微是否会和你的某些极微结合在了一起,就像中子星一样,这些被打散的极微就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那么到底是我把你打散了还是你把我打散了呢? 这些理论如果某些前提是被普遍接受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在古印度也应会被接受,毕竟是符合逻辑推理的。 1´这就有点像一个比喻,我兜里一块钱,你兜里十块钱,咱俩站一会,又离开,钱会平分吗任何交换和变化都是要有条件的 2´风的离散和聚合是有选择性的。对生命进行聚合,对风雨雷电进行离散。同时,当生命死亡的时候,也会进行离散。生命以负熵为生,抵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