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的业报理论发表时间:2020-10-13 21:13 先看一个问题,东晋的大军阀桓玄问庐山慧远:“人的身体是‘四大’的动态聚合,不灭的灵魂暂住在身体里边,如果杀人,灵魂是杀不死的,而杀掉肉身无非是让‘四大’换一种聚合方式。人既然杀不死,为什么佛教还认为杀生会下地狱、受重罚呢?” 高僧慧远会怎么把话说圆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涉及到中国老百姓对于佛教业报观念的通俗认识从何而来。 1. “中国化”和“去中国化”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要想到一个背景知识,那就是中国人的世俗倾向很重,对生死格外在意,而那些真诚相信轮回或者天堂的人,自然会淡看生死。 古代印度人看待生死就比中国人淡得多,很多人动不动就会很无所谓地自杀。同类的文明还有很多,比如凯撒远征的时候,遇到过一支真诚相信轮回转世的蛮族,他们一打仗就玩命,让罗马军团非常头疼。维京海盗相信只有战死的人才能上天堂,所以没仗可打的时候也要无事生非,永远都在追求英勇的死亡。 我们再看今天的美国,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但这些基督徒对生死问题高度重视,和中世纪那些真诚相信天堂的基督徒已经截然不同了。那么美国到底还是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到阿能诃鼓、忒修斯之船和金阁寺去找。 佛教破除名相的努力在这种问题上还是很有意义的,“说是基督教国家,即非基督教国家,是名基督教国家”。是就是非,这个说法并不是故弄玄虚,反而很实在。 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 比如一个金元宝,在有些地方能让人抢得头破血流,在另一些地方却被弃之如敝履。有人觉得抢劫一所寺庙是划算的买卖,有人愿意拿出一辈子的积蓄换来大祭司的一句祝福。有人花天价买保健品,有人对生死无动于衷。 所以资本主义世界在拓展海外贸易的时候总要伴随文化输出,只有别人接受了你的价值观,才能和你在同一个价值体系里做贸易。 强权政府也总想搞意识形态输出,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因为只有别人接受了你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才容易被你预测,大家有了矛盾才更容易坐在谈判桌上协商解决,利益的补偿和交换才更容易达成。 让我们回到桓玄和慧远。生死问题到了高度世俗化的中国,当然不能和印度同日而语。慧远作为佛教徒,对儒家和道家典籍也相当纯熟,所以他讲的佛法特别有中国风格,像中国的普通人一样看重生死,很容易被同胞接受。 如果拿慧远和竺道生相比的话,竺道生的努力方向就是“去中国化”、忠于原典,也就是说,尽可能排除中国文化的干扰,还原到印度语境来理解佛经。所以当竺道生提出“善不受报”来反对慧远的三世因果,从理论上看虽然赢面很大,但从接受度上来讲,注定赢面为零。 至于慧远,他是一个更有常识感的人。慧远答复桓玄的书信,后来被人编入文集,题目叫作《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简称《明报应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慧远首先承认桓玄的疑问很在理,还举了《大宝积经》里边“文殊按剑”的故事来帮桓玄说话。故事是这样的: 佛陀想要帮助五百菩萨除去分别心,于是施展神通,秘密启发了文殊菩萨一个念头。文殊菩萨感应到了,突然站起身来,手持利剑扑向佛陀。佛陀喝止了他,然后向大家解释说:“只有当自己的心里区分出别人和自我,才会为了自我去伤害别人……”五百菩萨顿时醒悟。 以下我引述一段《大宝积经》的原文: “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父无母,无阿罗汉,无佛,无法,无僧,无有是逆,无作逆者……无人得罪,无罪可得。” 这些道理一旦豁然开朗,五百菩萨马上就修成了“无生法忍”,理解了万事万物无生无灭的真谛。这番道理,和《金刚经》《心经》一脉相承。 慧远提到的这个例子,说明了“说是杀生,其实无生可杀,而既然无生可杀,也就谈不上地狱报应”。但是——重点来了——反过来看,杀生的报应真是有的。到底怎么有,慧远纠结了好半天,终于讲出一个道理: 人的身体虽然是“四大”构成,但纯粹的“四大”不会有知觉,不会有痛感。而身体既然有知觉,有痛感,又能和外界接触,可见身体的“四大”是由灵魂所感而生成的,属于生命体,所以杀人和砍树才会不一样。 根据慧远的逻辑,如果重新整理一下语言,应该说杀人和砸碎石头不一样,虽然人和石头都是“四大”的因缘和合,但前者有生命,后者没有生命。 当逻辑推进到这一步,你应该会很懊恼:佛学先前又是“五蕴皆空”,又是极微,各种极尽复杂的分析,都是为了反常识地证明“我”只是假象,因此“别人”和“我”的分别也是假象,可一到慧远这里怎么忽然回到常识了呢? 2.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没错,这就是慧远的一贯风格,把一切烧脑的哲学思辨踢到一边,让佛学屈就中国人的常识。在这篇《明报应论》里,慧远的结论和“文殊按剑”的故事到底怎么协调,慧远根本没管。 但他这种常识化的努力其实也很高明,只是他没有讲透。用今天的话说,慧远对“人”和“四大”关系的理解有一个远超佛陀本人和历代高僧的地方,也超过了庄子,那就是他模糊地认识到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量变在积累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会酿成质变,一堆皮肉和骨骼的集合不等于一个活人,这些道理在今天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但古代很多第一流的智者竟然都没有想到。“诸法无我”也好,“般若空观”也好,都是把整体当成了部分之和,要我们把整体看成无数个零件的因缘和合。 慧远最了不起的见地,就在于摸到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的边儿。他之所以没能深入进去,没能真正看清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他太执着于“识神”,也就是“灵魂”这个概念了。必须承认灵魂不灭,才谈得上三世因果。 慧远还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作《三报论》,他把业报按照反应时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现报,你做的善行、恶行在今生今世就能得到报应; 第二种叫生报,报应发生在来世; 第三种叫后报,报应发生在来世之后的任何一世,也许是百世千世,但无论相隔多久,报应一定会落在你的头上,无论你祈祷也好,耍聪明也好,都躲不开。 严格来说,报应并不是落在你的“头”上,而是落在你的“心”上。慧远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一带而过,我们只能推测他所谓的“心”应该就是不灭的灵魂。慧远又说,因为心对事物的反应有快有慢,所以报应也就有早有晚。 慧远这篇《三报论》虽然影响很大,但说理其实很不清晰,好在他的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一点学者的气质,说报应这种事复杂得很,没法深究到底,所以只能说个大概轮廓。 今日得到 我谈到庐山慧远解答因果报应问题,重点有两个:(1)慧远模糊认识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2)慧远的业报观点奠定了中国老百姓对佛教最主流的认识。 添加到笔记 划重点 慧远最了不起的见地,就在于模糊认识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今日思考 如果有一个富二代,为了早一点继承家产,把亲爹谋杀了。请你运用已经掌握的佛学知识来判断一下,这算不算杀人,会不会下地狱,该遭怎样的业报? |